禁塑工作攻堅固本百日行動
■ 海南日報記者 計思佳
11月21日一大早,海口海玻農貿市場內人聲鼎沸。攤主王榮麗一邊和顧客交流,一邊動作麻利地把顧客挑選好的瓜果蔬菜放進可降解塑料袋中,“為了環保,左鄰右舍的攤主都已更新換‘袋’,大家都應該為環保出一份力。”
2020年12月,海南在全國率先發布禁塑令,將禁塑定位為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標志性項目。兩年來,海口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禁塑工作,從源頭切斷塑料制品運輸鏈條,加大環保產品替代塑料產品供需渠道,筑牢“銅墻鐵壁”守護生態島。
從輸入環節進行管控,斬斷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流入市場的通道,是防治“白色污染”的直接途徑。
“瓊州海峽物流通道是海南禁塑的第一道屏障。”海口市禁塑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從源頭切斷塑料制品運輸鏈條,該市建立港口碼頭聯合監管執法機制,多部門聯合對銷售、運輸、儲存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等違法行為依法進行查處。
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等禁塑替代品價格偏高,是傳統塑料制品在商販中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為此,海口加快推動塑料替代品產業發展,讓本地替代品產能逐步形成。
在海口國家高新區云龍產業園內的一處廠房內,廢棄的甘蔗渣通過熱力和壓力成形后,搖身一變為一次性植物纖維包裝。這處廠房是海口市裕同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每天的產品產量達到約50萬個。
數據顯示,目前海口全市全生物降解改性料及制品生產企業12家,其中11家已投產。海口共形成改性料產能約2.5萬噸/年、膜袋產能3.8萬噸/年、餐飲具產能1萬噸/年。
隨著企業的規模化生產,海口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成本得到不斷下降。“價格從最初的兩毛錢一個降到現在的六七分一個。”海口便利店老板張岑說,“成本低了,我們商戶也更愿意使用這種綠色、環保的塑料袋。”
(海南日報海口11月23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