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發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之后,在很多新型材料的運用上面,科學家們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可讓人們沒有想到的是,其中一部分新型材料,給人類社會所帶來的危害卻無比巨大。以塑料為例,這種物質的出現,甚至有可能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不僅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家們更是在人類糞便中都發現了塑料微顆粒的蹤影。在這一點上,英國物理學家霍金曾經提出的相關預言,或許還真有可能在不久之后的未來被驗證。到了那個時候,不知道人類又該何去何從。
塑料的發展歷史
塑料,其主要組成部分便是以高分子量形成的合成樹脂。在經過現代工業提煉出來的相關添加劑、增塑劑、穩定劑以及抗氧化劑等等,最終形成的一種柔性材料。
對于許多人而言,平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塑料物質便是各種各樣的塑料袋。可事實上,在現代日常生活之中,人類的方方面面都已經離不開塑料的幫助,這種新型材料完全可以說是無孔不入。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分析。首先是對于塑料生產商家而言,這種材料成本低廉,加工難度也低。只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便可以大量的生產。
更重要的是,塑料制品只要能夠生產出來,就完全不用擔心賣不出去。也正因如此,所以商家們在生產塑料的時候,往往都不會對數量加以限制,反而是鼓勵工人們加大產量。當然,想要利用塑料制品來賺取利益,確實也只有依賴這種薄利多銷的方式。
而有關于塑料最終究竟會被如何使用,以及是否有可能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威脅,這就不是商家們關心的地方了。或許在售出的時候會進行相應的提示,但這種提示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
其次就是對于消費者而言,往往都會因為方便二字,主動選擇塑料制品。除此以外,別看塑料這種物質本身很輕,可質量卻異常堅固。以塑料袋為例,雖然只是薄薄的一層,但能夠裝下的東西卻不是同重量內其他所有承載物可以相提并論的。
在以上諸多優點的帶動下,自從1906年美國科學家貝克蘭首次合成了酚醛塑料之后,塑料用品便開始在整個人類社會中引發了一次“塑料革命”。曾經人們常用其他材料制作而成的相關物品,也逐漸被塑料取代。
人體中的塑料
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意識到塑料可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開始有意識地減少對塑料的使用。可即便如此,塑料制品依舊在大街小巷中屢見不鮮。畢竟對于我們日常生活而言,這種材料給予的幫助實在太大。
除非是時刻告誡自己,千萬要避免使用塑料袋,或者說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經養成了不使用塑料袋的習慣。否則在不經意之間,許多人都會無意識地使用這種材料。也正因如此,科學家們才開始擔心,人體中是否同樣存在這塑料成分的可能。
為了驗證這個猜想,科學家們在亞歐地區特意找來八名志愿者。按照要求,這幾名實驗者需要在一段時間內,將自己所吃過的所有食物記錄下來,并且由科學家們對他們的糞便進行采樣檢查,利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微光譜檢測的方式,分析出人類糞便中是否存在微塑料。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最終的收集的結果表明,這八位參與實驗的志愿者,其體內都有著微塑料的存在。然而就這幾人在實驗過程中所吃過的所有食物來看,都和塑料沒有什么關系。
不僅如此,就這部分實驗對象體內的塑料含量占比來看,平均每10克糞便中就有20個微塑料,且塑料類型多達9種。這足以說明塑料早已在不知不覺間侵入了人體,只是暫時還沒有對人體構成相應的威脅而已。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所謂的微塑料究竟代表了什么。事實上,根據2004年美國《科學》雜志上的解釋,微塑料的含義就是指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以及塑料顆粒。在人們沒有注意的情況下,這部分微塑料就會進入人體之中。
表面上看起來,微塑料的體積往往十分微小,對人體造成的危害或許不大。可經年累月的積累過后,誰也無法推測這種物質是否會產生“質變”,從而引起人體的不適感,甚至帶來相關的疾病。
值得慶幸的是,人類本身屬于雜食性生物,且不會主動進食塑料,否則我們難以想象,人類是否也會像自然界中的許多動物一樣,因為吞食大量塑料而走向毀滅。
塑料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其實相比于對人體的影響以及對人類的威脅,塑料對自然的危害更不知道要大出多少倍。僅從范圍上來看,我們國家的南極科考隊員就曾于2018年1月在南極鮑威爾海盆之中發現過直徑小于0.3mm的微塑料。
試想一下,遠在地球的另一端都已經存在微塑料的身影,可見塑料對環境的影響已經到了何種地步。要知道塑料在海洋上漂流的過程中,必然會被不計其數的動物當做食物。在這樣的情況下依舊能夠達到大洋彼岸,必然需要難以想象的數量支持。
而早在2013年的時候,科學研究就發現,世界各國一年消耗的塑料總量大約為2.99億噸,其中聚苯乙烯類塑料占比則在7%左右。相比于其他塑料,這種塑料的自然降解難度更高。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或許在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時間里面,這類材料都不會有絲毫變化。像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塑料飯盒,其主要成分便是聚苯乙烯。
不僅如此,根據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塑料垃圾的數量至今仍然在持續不斷地增加。以我們國家為例,每年平均會有200萬噸左右的廢棄塑料堆積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之中。尤其是在各地農田里面,塑料的殘留率甚至到達了42%,食品安全的隱患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就這個數量而言,都是我們國家對塑料使用進行了一定限制以后的結果。在全世界范圍內,每年廢棄塑料總量則足足有4000多萬噸。
這些被遺棄的塑料除了會對陸地環境造成一定的危害之外,對海洋環境造成的危害則更加嚴重。根據相關組織的資料報告顯示,現如今海洋之中超過86%的海龜體內都存在有塑料的蹤影。當塑料在其體內的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這些海龜就會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
可以預見的是,如果不加大對塑料使用的管理,自然環境以及自然生物受到的危害必然會進一步加深。到了那個時候,因為塑料而產生的“蝴蝶效應”,最終必然會回饋到我們人類本身。
霍金的預言
事實上,就上個世紀人類發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來說,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霍金就曾提出過相關預言。在霍金看來,地球是我們人類唯一的家園,然而離開地球卻會是我們人類繼續生存的唯一希望。只可惜在科學技術摧毀家園之前,人類卻沒有能夠發展出逃離地球的能力。
或許很多人會比較疑惑,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為何會表達出這樣的觀點。要知道在了解了人類發展對環境的危害之后,世界各國都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改變發展模式,并嘗試可持續發展。
然而在霍金看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類文明想要再次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就勢必會繼續對環境造成威脅。而像曾經的塑料危害,如果人類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進行處理,那么這些物質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安全隱患。
當然,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們也不必為此太過擔憂。與其將霍金的預言看作真理,不如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也許霍金所言,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給人類一個忠告,希望人類能夠在未來的發展之中,加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更重要的是,在面對這種“可能性”的預言時,我們應該明白人類現如今應該做什么。倘若因為預言就選擇了自暴自棄,那么人類文明也實在是太過脆弱。
塑料治理與保護環境
2020年,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楊軍教授以及他的團隊在經過研究試驗以后發現,盡管塑料在自然環境以及絕大多數自然生物體內都無法有效降解,但在黃粉蟲的腸道之中,卻可以實現快速的生物降解。換句話來說就是,在未來的塑料治理問題上,黃粉蟲或許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幫助。
不僅如此,楊軍教授以及他的團隊還發現,當聚苯乙烯等塑料在被黃粉蟲消化排便以后,即便還有少量的微塑料殘留,這些微塑料依舊會在黃粉蟲的糞便中逐漸消失。因此,在未來的塑料治理過程中,只要科學家們能夠找到黃粉蟲糞便中的特殊物質,那么廢棄塑料的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
當然,雖然在有關黃粉蟲消化塑料的問題找到答案以后,塑料問題能夠得到解決,但人類依舊應該重視環境保護問題。畢竟黃粉蟲可不會像廢棄塑料一樣,出現在世界的各個角落。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必須要有意識地養成保護環境的習慣。尤其是在自然資源利用這件事情上,一些可能會對環境造成危害的自然能源,我們就必須更加謹慎地對待。
以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大放異彩的煤炭資源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舉足輕重的石油資源為例,雖然這兩種自然資源為人類提供的能源都十分充足,但對環境的危害同樣是令人難以接受的。所以,在未來的資源發展問題上面,人們就必須要合理利用更多的可再生資源。
霍金的預言是否會在未來世界被驗證,其實主要就取決于人類的發展態度究竟是什么樣的。只要我們能夠懂得亡羊補牢,自然不至于發展到星際遷移的地步。可如果一味地放縱性發展,那最終的結果可就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