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兩年政策在密集地落地,可降解塑料的市場空間急劇開放,各企業擴張生產熱情高漲,相繼出臺了擴大生產或新建產能計劃。 以PBAT為例,2021年初國內PBAT產能68.7萬噸,計劃產能463.3萬噸。 截至第三季度,宣布部署PBAT的公司共有71家,包括長期計劃在內的PBAT產能暴漲至1886.1萬噸。
新年伊始,隨著占地約130畝的藍晶生物降解塑料PHA生產線在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開工建設,新的競爭者加入了降解塑料規模化生產的賽道。
隨著近兩年環境保護政策在密集地落地,可降解塑料的市場空間打開。
“國內從2018年開始宣布禁止進口廢舊塑料,2020年頒布新的管制令,國內外開始推廣使用可降解塑料代替普通塑料。 國內計劃到2025年分三個階段逐漸擴大普通一次性塑料產品的生產使用限制,這將帶來千萬噸級的可分解替代空間。 ”東方證券化工分析師倪吉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事實上,近兩年來,PBAT和PLA大幅擴大了生產,目前PHA也通過大幅削減成本參加了可降解塑料的課程。 “從長期來看,PHA/PLA/PBAT將長期共存,相輔相成,但在PHA生產規模逐漸擴大、成本大幅下降后,預計未來市場將遠遠超過PLA和PBAT。 ”藍晶微生物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李騰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國內最大PHA生產線到達江蘇省
2022年新年伊始,占地130畝的藍晶生物降解塑料PHA生產線在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開工建設。 這是目前國內最大的PHA生產線,年產能2.5萬噸,迄今為止國內PHA生產線均為千噸級。
PHA是聚羥基脂肪酸酯的英文簡稱,是天然微生物合成的新材料,具有不亞于傳統石化塑料的性能,在所有自然環境中均可完全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 另外,PHA由微生物發酵生產,使用植物油、糖類等可再生碳源,因此基本不依賴化石資源,也不會帶來額外的碳排放,符合“雙碳”的目標。
“全球每年產生近3億噸塑料垃圾,近80%被填埋或直接進入自然環境,不到10%的塑料被回收,對土壤管理、海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不可逆轉的破壞。 PHA性能優越,在自然環境乃至海洋環境中可以自發分解,但PHA相關菌株的開發、技術開發是國際難題,全球活躍的生產廠家只有3家,有效生產能力不足1萬噸。 如果真的能降低生產成本的話,是非常值得的事情。 ”中平資本合伙人吳斌向記者介紹說。 “客戶預計每使用1噸我們生產的PHA代替傳統石化塑料,可以減少2.09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藍晶微生物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張浩千說。“目前使用的可降解材料有淀粉復合材料、PLA、PBAT、PBS、PHA等,其中淀粉復合材料、PLA和PBAT所占比例最大。 但是淀粉是天然材料,性能缺陷大,使用范圍非常有限,只是因為價格便宜而貴,目前產業發展集中在PLA和PBAT等人工合成材料上。 ”倪吉說,在可降解塑料的各種技術途徑中,PBAT和PHA的性能比較接近。 迄今為止,PBAT在其中占有最大的份額,主要是因為原料比較容易獲得,生產技術成熟。 PHA的生產規模都明顯較小,單價比PBAT高很多。
但是,即使在當前價格高的情況下,PHA也有特定的市場需求。 “PHA目前的主要應用是海洋分解和需要高生物質含量的場景,主要客戶以世界500強公司為中心。 因為海洋分解目前只能通過PHA實現,而在美國歐洲日本對海洋分解有一定要求,在日本甚至成立了吸管一次性餐具等行業聯盟CLOMA。 生物基含量高的例子有百事可樂喜歡的薯片包裝、雀巢包裝、資生堂日化包裝等。 ’李騰先生的介紹。
但是,現在的情況可能已經不同了。 “我們開發的PHA工業化生產技術成功地系統降低了PHA的生產成本,在1萬噸規模的情況下,PHA的生產成本將持續下降到與聚乳酸( PLA )同等的水平。 目前,只有海外兩家企業能夠大規模制造PHA。 ”李騰告訴記者。
塑料制促進可降解塑料的高速發展
傳統石油類塑料引起的白色污染是近年來世界上最受關注的環境問題之一。
此前,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于2020年1月發布《華夏時報》,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于0.025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厚度小于0.01的聚乙烯農用地膜。 禁止以醫療垃圾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 全面禁止進口廢塑料。 截至2020年底,禁止生產日化產品,包括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塑料棉棒的塑料珠子。 在2022年底之前,將禁止銷售包括塑料珠子在內的日本化產品。 這被稱為“新版管制令”。
隨后,2020年7月,發改委等九部委聯合發行《《華夏時報》》,明確提出從2021年1月1日起禁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塑料餐具及一次性塑料吸管等,同時在具體領域也將《0x9》“可降解塑料前期一直發展緩慢,主要原因是生產成本高,推廣政策不到位,但從2018年開始隨著中國禁止進口洋垃圾,行業趨勢發生了明顯變化。 過去,國外發達國家產生了大量的塑料廢棄物,但通過出口到中國等,以微薄的現金成本解決了巨大的外部成本,中國承擔了額外的外部成本,負擔越來越重。 為了解決比較嚴重的廢棄物問題,中國開始禁止進口洋垃圾,由于發達國家的處理成本突然大幅上升,從2018年開始歐洲各國相繼出臺了塑料強制政策,國內政策也越來越嚴格,可見可降解塑料已經成為行業的”倪吉想。
“國內計劃到2025年分三個階段逐漸擴大普通一次性塑料產品的生產使用限制,這將帶來千萬噸級的可分解替代空間。 ”
《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記者注意到,隨著近兩年政策在密集地落地,可降解塑料的市場空間突然開放,各企業擴大生產熱情高漲,相繼出臺了產能擴大計劃或新計劃。
以PBAT為例,2021年初國內PBAT產能68.7萬噸,計劃產能463.3萬噸。 截至第三季度,宣布部署PBAT的公司共有71家,包括長期規劃在內的PBAT目前的建設規劃能力暴漲至1886.1萬噸。 PLA方面根據產能建設計劃推算,2021-2022年新增產能56萬噸,加上長期大量聚乳酸產能計劃,截至10月22日,PLA目前的建設計劃產能增加到451.6萬/年。 現在,PHA也找到了大幅降低成本的大規模生產方法。 “從長期來看,PHA/PLA/PBAT將長期共存,相輔相成,但在PHA生產規模逐漸擴大、成本大幅下降后,預計未來市場將遠遠超過PLA和PBAT。 ”李騰想。
“目前,可降解塑料市場仍以多元化、擴大生產能力為主,短期依靠石化基原料和生物基原料兩條路線——多品種發展。 倪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