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不知道什么是期貨,但這些“不知道”的人肯定不包括海南島五指山的膠農。通過“保險+期貨”項目,五指山的膠農告別了“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模式,割膠的收入得到保障,早兩年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紛紛返回家鄉,通過割膠實現減貧增收。
天然橡膠價格如何保持穩定?膠農的收入難題是如何破解的?上海證券報記者近日來到了海南五指山,探訪膠農增收、膠企增效的致富故事。
“膠賤傷農”
李英鳳是海南省五指山市毛枝村的一名膠農。毛枝村屬于海南省天然橡膠保育區,當地的割膠期從每年3月開始,到次年1月結束。今年1月中旬,李英鳳的膠林開始休割,在橡膠樹休養生息的同時,李英鳳也迎來了一年中難得的休憩時光。
見到李英鳳時正值下午,聽聞記者還沒見過割膠,她熱情地帶我們爬上山坡上的橡膠林,現場展示了割膠流程。只見割膠人拿著專用的刀具輕巧繞樹一劃,不到一分鐘,潔白濃稠的膠乳便順著樹干緩緩流入膠碗中。
但在平時,李英鳳并不會在下午割膠。清晨是一天中溫度最低、濕度最大的時間,是割膠的最佳時機。“凌晨兩點半起床,上山割四五百棵橡膠樹,割完大概在六七點鐘,然后回家睡一會,九點再上山收膠,忙完大概就中午了。”這是她在割膠期的日程安排。
膠農經歷著披星戴月勞作的艱辛,但低迷的橡膠價格令他們感到無奈。“價格這么低,割膠又這么辛苦,現在很多年輕人肯定不愿意吃這種苦。”李英鳳告訴記者,前些年,毛枝村的年輕人紛紛丟下割膠刀外出打工,村里割膠的農戶越來越少。
符紹傳在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下稱“樂東縣”)保顯農場經營著一間橡膠收購站。橡膠收獲后不易保存,當地的橡膠林又相對分散,符紹傳的收購站承擔著附近400多戶膠農、2萬畝左右膠林的收購任務。
記者剛到收購站不久,就有膠農開著電動三輪車來賣膠,一車膠塊共計96斤,按照95%的折干率,再乘以每斤3.5元的價格,一共賣了320元。據這位膠農介紹,他家有200多棵橡膠樹,這一車的膠塊大概是一個星期的產量。據了解,這位膠農家的橡膠樹數量,在當地還算是比較少的。
符紹傳的收購站成立于2012年,十多年下來使他與周邊的膠農都很熟絡,大家一起見證了橡膠價格的巔峰與低谷。記者了解到,天然橡膠價格自2011年達到每噸4.2萬元的峰值后持續下跌,最低跌破每噸1萬元,近十年來持續處于低位。
低迷的價格打擊了膠農的生產積極性,反映在符紹傳的收購站,便是收購量的劇烈波動:“之前行情好的時候,一天就能收15噸膠。但在2015年、2016年,一年能收兩三百噸就算不錯了。”據悉,在2016年膠價低迷時,海南省部分產膠大縣的橡膠棄割率接近50%。
期貨破題
價格低迷造成膠林“棄管棄割”,這對我國天然橡膠產業發展構成極大挑戰。在膠工流失嚴重、天然橡膠種植面積和產量面臨較大壓力的背景下,中國期貨業利用金融衍生品的獨特優勢,以我國獨創的“保險+期貨”模式破解了膠農收入保障難題。
2023年,李英鳳所在的毛枝村“保險+期貨”項目鎖定天然橡膠收購價每噸1.5萬元,這是去年全年的價格高位。在當地參保膠農賣出橡膠時,只要上海期貨交易所天然橡膠期貨價格低于這個水平,保險公司就會按照兩者差值進行賠付,相關風險由期貨公司在期貨市場中進行對沖。
去年,李英鳳的橡膠林割膠收入3萬多元,“保險+期貨”項目額外實現約5000元賠付,相當于增收超過10%。收入得到保障,毛枝村的年輕人紛紛回到家鄉的膠林,全村7860畝膠林去年開割7376畝,開割率達94%;符紹傳的收購站去年也有了新變化。為了更好推廣“保險+期貨”項目,在當地縣政府、縣熱作辦的支持下,上期所聯合人保財險海南分公司置辦了新的桌椅、茶具、電視,將收購站改造成了樂東縣首個“橡膠吧”。在橡膠吧的一角,張貼著天然橡膠“保險+期貨”模式的科普展板,電視上還實時播放著上期所天然橡膠期貨的最新價格。在割膠期相對空閑的下午,膠農們可以和符老板在橡膠吧坐著喝喝茶,聊聊割膠技術、橡膠行情,當然偶爾也會討論“期貨究竟是個啥?”
“保險+期貨”項目實施后,符紹傳每年的橡膠收購量漸漸穩定下來:“以前價格低,膠農就不割,現在有了補貼,不管市場價咋變收入都有保障。2023年收購站收了800多噸膠塊,2022年大概1000噸,反正近幾年的量都差不多。”
膠農割膠積極性提升,當地橡膠加工廠也再度忙碌起來。海南象元實業有限公司是樂東縣最大的民營橡膠加工企業。2022年起,公司開始建設10萬噸級濃縮乳膠生產線,按96臺離心機設計,預計達產后營業額可達10億元,直接提供300個就業崗位。目前,公司已采購60臺離心機,其中20臺安裝完畢。2023年11月9日,公司乳膠生產線通電試產成功,目前正在積極籌備量產。
熟悉的“陌生人”
1993年3月27日,天然橡膠期貨在上海上市,過去30年間,期貨市場與我國天然橡膠事業發展融合愈發緊密。
自2017年開始,上期所全額出資,在海南和云南開展天然橡膠“保險+期貨”試點,過去7年累計投入專項資金超過7億元。2023年,上期所的天然橡膠“保險+期貨”試點共92個項目,參與期貨公司共55家,覆蓋海南省、云南省21個縣市,掛鉤天然橡膠現貨產量約20萬噸,總體受益膠農約26萬戶次,共實現1.1億元賠付。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期貨這一舶來的專業金融工具已漸漸融入了我國膠農的日常生活。李英鳳掏出手機,熟練地打開太保產險海南分公司開發的“價易賠”小程序,首頁便有最新的上期所天然橡膠期貨價格。去收購點賣膠時,膠農只需出示代表自己身份的二維碼,在收購站一掃,小程序便能自動根據實際產量和期貨價差算出這筆交易的理賠金額,并快速賠付。符紹傳的橡膠收購生意近年來風生水起,還獲得了橡膠廠頒發的“優秀貢獻獎”。橡膠吧里,偶爾有膠農找他討論電視上不停滾動的期貨價格,也時不時有膠農在科普展板前駐足停留。雖然膠農們無法準確說出什么是期貨、什么是“保險+期貨”,但他們知道,有這么一個行業,有這么一群人,為了保障他們的收入而努力。
“感謝好政策,感謝大家幫忙!”五指山市2023年天然橡膠“保險+期貨”項目賠付儀式上,膠農的感激之情發自肺腑。2021年底,在第二屆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中,天然橡膠“保險+期貨”項目入選聯合國全球減貧最佳案例。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天然橡膠期貨這個“老”品種被賦予了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