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一架民航飛機沖向藍天,離不開“腳上”這一雙能夠在高速度、高載荷、高沖擊條件下正常工作的“鞋子”——航空輪胎。
航空輪胎既要耐得住零下40℃到零上70℃的極端溫度,又要在飛機降落的一瞬間扛得住幾十噸以上的沖擊力,直接關系到飛機的安全性。
航空輪胎制造工藝極為復雜,被稱為輪胎制造領域“皇冠上的明珠”,但是長期以來,其核心制造技術只被國外幾家公司所掌控。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我國科學家開辟了一條新賽道,提出了“仿生合成橡膠”的技術路線。經過多年聯合攻關,科研團隊通過對天然橡膠的分子結構和關鍵的化學組分進行模仿,在今年實現了仿生合成橡膠技術的重要突破,完成了航空輪胎國產化技術全鏈條貫通和應用驗證。
位于廣州市黃埔區的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近期已經完成了設備安裝和部分功能調試,建成運行后將為仿生合成橡膠制造的航空輪胎最終走向產業化奠定基礎。
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有目前國內最先進的綜合研究試驗臺,從航空輪胎的靜力學到動態特性研究都可以完成。
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主要由飛行起降動力學、硬核科技和航空輪胎制造實驗基地組成,其核心是一系列飛行起降動力學大裝置,主要包括航空輪胎高加速試驗臺、輪胎道面環境試驗臺、飛機起落架擺震試驗臺等大裝置。
航空輪胎高加速試驗臺,是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里輪胎性能測試的利器。它能夠模擬、測試航空輪胎在最大每小時600公里的速度時與地面摩擦,同時發生輪胎的偏轉側傾等情況下,航空輪胎的可靠性及使用壽命。
經過反復測試,目前由我國科學家研制并送到這里的仿生合成橡膠航空輪胎,在極端工作條件下,可以實現比天然橡膠制造的航空輪胎使用壽命提升35%以上。
據介紹,航空輪胎所要求的各項性能指標,要遠遠超出常見的汽車輪胎,既要耐得住零下40℃到零上70℃的極端溫度,又要在飛機降落的一瞬間,扛得住幾十噸以上的沖擊力,因此,航空輪胎性能測試非常關鍵。科研人員只有對輪胎進行幾百到上千次極限測試后,才能了解輪胎的最大使用壽命。
航空輪胎是典型的消耗品,一般情況下使用200余次就需要更換。長期以來,我國民航飛機主要采用租用國外航空輪胎的方式,航空輪胎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