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超過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如果走大量排放污染物、大量消耗自然資源、低水平粗放式的發展道路,顯然是行不通的,我們的資源環境承載力也不可持續,必須要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日前,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采訪活動中表示。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即走綠色發展之路。橡膠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橡膠產業自然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十四五”規劃提出,我國橡膠產業的發展目標是“十四五”末進入橡膠工業強國中級階段。而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國橡膠產業在綠色發展的時代浪潮下,又該如何發力?
初級加工企業面臨環保難題
天然橡膠作為一種具有優越綜合性能的可再生天然資源,因其高彈性、高強度、高伸長率和耐磨等特點,廣泛用于國防、醫療、工業等領域。據了解,我國標膠的生產工藝按照造粒方式不同分為錘磨法、剪切法和擠壓法三種,主要的生產流程包括鮮膠乳凈化、膠乳凝固、造粒、干燥、分級、包裝。乳膠的生產則是采用濃縮離心機,去除膠水中的部分水分,達到提升干膠含量的目的。在生產橡膠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加工污水,除橡膠乳清外,還有蛋白質、脂類、糖類和無機鹽類等,屬于高濃度有機污水,需深度清理。
近年來,綠色轉型的壓力促使橡膠行業技術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目前,我國橡膠行業還面臨很多挑戰,如行業結構布局、資源投入力度、廢橡膠綜合利用的無害化回收,其中環保型利用仍是橡膠行業發展的難點。作為重要的工業原料,橡膠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和廢氣不經處理直接排放,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海南橡膠金橡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蔡篤坤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在綠色經濟的號召下,橡膠行業綠色轉型發展愈發受到重視。一些頭部和實力較強的企業已經在加大資金投入,推進技術改造與規模化合并、提高生產效率、減少污染排放。而一些實力偏差的企業,本身利潤微薄,應付激烈的市場競爭已經疲憊不堪,再無更多精力去轉型升級,很可能陸續被整合甚至淘汰。
在多年的生產過程中,蔡篤坤總結了他們遇到的一些環保問題。
其一,廢氣治理效果不理想。隨著2020年對濃乳加工分公司廢水處理升級改造項目的完成,廢水處理能力和加工能力不匹配的問題基本解決,廢水處理能力和效果有了提升。相比廢水處理,廢氣處理更加困難。橡膠初加工階段排放的廢氣含有惡臭氣體,具有刺激性味道,主要排放方式為有組織排放(經過不低于15米高的排氣筒排放)和無組織排放。無組織排放的廢氣主要來源一是膠園凝膠堆放、加工、干燥及包裝過程中有機物分解的廢氣;二是用于鮮膠水原料保鮮的氨氣揮發;三是凝固劑的輔助原料如甲酸、硫酸溶液的揮發;四是處理廢水產生的廢氣;五是廢水酸化、曝氣處理時產生的氣體。天然橡膠初加工原料存放、生產加工整個過程中都會產生無組織廢氣,其很難集中收集,導致治理困難。廢氣處理目前還沒有成熟的工藝和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橡膠初加工行業的難題,也成為束縛橡膠初加工行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其二,城鎮化給橡膠加工廠環保工作帶來較大挑戰。橡膠加工廠建廠初期遠離居民區,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城鎮化后,很多居民把房子建在橡膠加工廠附近,有些居民的房子甚至與加工廠一墻之隔。由于橡膠加工整個過程中都會產生無組織廢氣,現有的廢氣處理工藝還不能有效治理這些廢氣,周邊居民受不了這種氣味,不斷環保投訴,進一步給橡膠加工廠的環保工作帶來壓力。
其三,個別橡膠加工廠環保設施改造難度較大。個別橡膠加工廠的環保設施已經經過幾輪改造,每一輪改造的施工方不盡相同,導致環保站內的設備銜接不夠緊密、布局不夠合理,提高了后續的改造難度。
環保型品種應用增長成必然
“目前,天然橡膠初加工的生產模式整體仍然相對落后,部分工廠一直延用20世紀50—60年代的傳統生產線,存在人力投入大、利潤空間小、勞動強度大、員工收入低、產品質量要求高、質量管控不精細、生產線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低、現場管理復雜、生產環境較差等缺點。”蔡篤坤補充說,也有部分工廠進行了有效的優化和調整。
據他介紹,一是更新迭代生產設備,采購加工產能更高、性能更好的進口和國產離心機替代原有離心機,有效提高濃乳產品產能和產品質量;二是對雜膠生產線進行改造,實現一次壓縐便能生產合格凝標膠產品,大幅降低凝標膠加工成本;三是對初加工的關鍵設備和生產線進行自動化、智能化改造。
此外,他表示,“海南橡膠還開發了新的產品,拓展了天然橡膠的產品深度。一是研發氣象氣球專用濃乳;二是研發大型工程輪胎專用膠——黏土母煉膠,提高工程輪胎的抗撕裂性能;三是開發環氧膠等一系列新產品。”
“長期看來,環保型橡膠品種的應用增長是必然趨勢。”蔡篤坤稱,天然橡膠的可持續發展愈發受到重視。德國輪胎制造商大陸集團找到一種標記可持續橡膠的方法,以幫助最終用戶辨別輪胎所使用的橡膠是不是可持續來源,包括國內的玲瓏輪胎在內,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全球可持續天然橡膠平臺(GPSNR),以減輕天然橡膠產業鏈造成的一系列生態問題(土壤板結、土壤侵蝕和質量退化等)和社會問題(社區利益、勞工權益等)。由此可見,可持續天然橡膠前景廣闊。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合成橡膠方面,由于合成橡膠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揮發性有機物,對環境污染較大,在環保監管趨嚴的背景下,近年來我國合成橡膠主流產品也在向環保型品種發展,如輪胎原料合成橡膠等向更加環保的型號過渡,使用更加環保的溶聚丁苯和充環保油的1723、1739系列、稀土順丁橡膠系列。
橡膠產業結構升級順應時代
在節能減排和“雙碳”背景下,國家對綠色經濟發展尤為重視。綠色經濟發展具體包括生產方式的綠色化和生活方式的綠色化。具體到橡膠產業上下游,大致可以分為橡膠生產綠色化、助劑生產綠色化、輪胎及制品生產綠色化和輪胎及制品使用場景綠色化。
繼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考察時強調“完善天然橡膠產業扶持政策”后,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再次指出“完善天然橡膠扶持政策”。為了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2022年海南省和云南省分別出臺了關于天然橡膠發展的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在加強膠園撫育管理、科學防治病蟲害、建設綠色高效高產膠園等措施下,保障我國天然橡膠產量和產能,通過更新改造低產低質膠園、推廣應用綠色加工新技術新工藝,為天然橡膠產業提質增效。
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橡膠在生產端已經發生變化,如海南橡膠的林間種植、養殖,云南地區的還林項目等。齊盛期貨橡膠分析師高寧表示,在天然橡膠加工環節,從燃料的使用上推廣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有助于降低煤炭等傳統能源的污染,長遠核算還能降低成本。
“可以說,我國橡膠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穩產量、提品質。”光大期貨橡膠分析師朱金濤表示,在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背景下,橡膠種植將由粗放向精細轉型,橡膠加工也將由單一向深加工升級。未來,標膠向乳膠分流的趨勢會更加明顯。目前,海南基本以乳膠加工為主,云南已經開始布局乳膠產能。
在綠色生活方式的推進上,輪胎及制品的使用場景綠色化,更加符合生活方式綠色化的要求。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斷提升,近5年都有30%以上的滲透率,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幅增長。“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增長驅動了輪胎市場革命。”高寧表示,為了跟上新能源汽車對新型輪胎的需求,重量更輕、剎車性能更強、滾動阻力更小、低噪音和防爆等新技術開始疊加到一條小小的輪胎之上,這種“堆疊BUFF”的新型輪胎,對橡膠原料的要求更高。
對于進一步促進橡膠產業綠色發展,山金期貨能化分析師朱美俠建議,首先,利用環保、低碳和高效的橡膠原料及各種橡膠助劑,加大對新型環保材料的研發;改進傳統工藝,實現可降低能耗、減少環境污染的新生產線,以產品結構升級實現降碳。其次,進行能源替代,使用新型能源代替傳統能源,以減少碳排放。再次,提高廢舊橡膠回收率,對廢橡膠進行分類處置、梯次利用,膠粉、再生橡膠應作為資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徑,輪胎翻新作為減量化的主要方式,熱裂解作為最終手段。最后,橡膠企業可以運用新的融資工具和金融產品,不斷拓展金融業務,以實現綠色發展。
朱金濤認為,橡膠產業綠色轉型需要注意幾個重點:一是推動天然橡膠低產低質膠園的更新改造,提升膠林的護理水平,從而達到提升膠水質量的效果。二是提升天然橡膠生產工藝,淘汰落后產能,通過組合工藝來解決天然橡膠制品生產過程中帶來的污水環保問題。同時,提升對橡膠籽油、橡膠木材加工等副產物的利用率。三是加大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力度,提高生產利潤,推進形狀記憶橡膠、環保高分子膠、改性橡膠等高端特種膠的研發生產。光大期貨橡膠分析師朱金濤說。
蔡篤坤表示,實現天然橡膠產業鏈轉型升級的第一步是要完成產品升級,以常規天然橡膠原料為規模和市場定位的基礎,以差異化、高端化、定制化產品為利潤提升點,橡膠新材料以及橡膠木等相關產品為效率和能力的補充。第二步是客戶升級,逐步建立分層次、差異化的良性客戶結構。核心客戶以長期穩定的合作及差異化高附加值產品供應為主,追求技術能力、品牌影響力以及經濟價值的提升,主要包括業務量和穩定性較高的橡膠制品大型企業用戶及國際大型貿易商。一般客戶以常規品種大范圍合作為主,追求市場占有率和資源利用率的整體提升,主要包括中小型橡膠制品企業及中小型貿易商。第三步是實現天然橡膠初加工行業的綠色升級。通過優化加工布局、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關停環保不達標加工廠、整合島內現有橡膠初加工廠,形成全島統籌布局的橡膠初加工網絡,并在此基礎上精深加工,規劃在四川、安徽、青島、江蘇、云南、海南等地的布局。
橡膠期貨助力產業綠色發展
橡膠樹自帶“綠色低碳”屬性,天然橡膠產業的健康穩步發展有賴于整個產業經濟價值的穩定體現,而橡膠期貨正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為響應國家高質量發展要求,橡膠加工領域不斷提升智能化、環保化水平,加大高質量橡膠品種研發力度,減少廢水廢氣排放是行業亟須解決的問題,但橡膠行業同時面臨著下游需求相對疲弱、價格持續低迷的現狀。天然橡膠期貨為橡膠生產企業提供了有效的規避價格風險的工具,幫助鎖定加工利潤,從而助力技術升級和環保轉型。”朱金濤說。
目前,我國國內上市了兩大橡膠期貨,一個是上市時間長、成交量大、活躍度高的上期所的天然橡膠期貨,其配有相應的場內期權,可以說是交易通道完備的期貨品種之一;另一個是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的20號膠期貨,主要對接的是新加坡20號膠期貨,以進口天然橡膠為交割品,屬于我國較早一批國際化品種之一。
“兩大天然橡膠期貨相輔相成、齊頭并進,形成期貨聯通實體的完整期現貨體系。”高寧表示,天然橡膠作為綠色可再生資源,不同于石化生產的合成橡膠,具有可持續生產、環境污染小以及轉型門檻低的優勢。但受制于地理氣候條件,我國自產的天然橡膠資源有限,進口依賴度超過80%。由于天然橡膠具有高度依賴進口和國產膠生產集中的特征,在生產、貿易等產業鏈各環節,形成了現貨—期貨—期權的完備貿易金融體系,衍生出倉單質押融資、含權貿易、供應鏈金融等豐富的金融貿易形式。
近幾年,國內天然橡膠產業面臨著市場價格持續低迷、膠農收入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棄割砍樹等影響天然橡膠產業發展的問題。在這樣的政策背景和產業困境面前,上期所聯合人保財險推出了天然橡膠“保險+期貨”項目,并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海南橡膠貿易風控部總經理樊小紅表示,對于收入來源單一的膠農來說,天然橡膠價格持續走低直接導致其收入縮水,容易引發一系列家庭問題和社會矛盾,而“保險+期貨”增強了膠農抵御市場價格波動的能力,給予其適當的經濟保障,能有效防止返貧現象的發生。
“‘保險+期貨’充分利用期貨期權的交易手段,保證了膠農的生產收益,有效穩定了上游的生產供應能力,并且幫助當地政府實現了脫貧任務,達到了助力天然橡膠產業綠色發展的目的。”高寧說。
此外,膠價低迷不僅導致膠農收入得不到保障,天然橡膠加工企業同樣面臨生存壓力。膠價低迷,膠農割膠意愿薄弱,原料減產,加工企業長期“吃不飽”,產能低負荷運轉,加之工廠設備折舊高,管理費用多,相關成本難以攤薄,最終造成加工企業長期入不敷出的局面。“目前,仍有一定比例的膠農未購買價格保險,希望未來能夠加強宣傳力度,擴大‘保險+期貨’覆蓋面,提高膠農割膠意愿,讓‘保險+期貨’更好地服務橡膠產業健康發展。”樊小紅說。
“隨著期貨合約交易規則的完善、20號膠的國際化開放、期權市場的發展以及未來新品種的上市,都將為天然橡膠產業帶來創新動力,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加豐富的對沖工具。期貨與期權協同并進,幫助天然橡膠產業平滑風險并提高收益,更好地服務產業綠色發展!”高寧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