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海鮮聞名于世的三門,崛起了一個百億制造業產業集群。經過60年培育,2020年三門橡塑產業總產值達到110億元,今年1至8月份,總產值已達89億元,延續著增長勢頭。
這是一個傳統塊狀經濟嬗變為優質產業集群的故事。曾經的三門,飽受橡塑產業粗放發展困擾。該縣市場監管局局長楊群對此深有體會——低小散遍地,能耗排放高,質量問題層出不窮,“整個產業就像積木搭起的危房,搖搖欲墜。”
在一面環山三面環海的山區縣,長出一個像樣的產業實屬不易。為了讓“危房”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支柱,三門政企攜手,以鏈主企業為引領,通過產業轉型升級與標準建設,推動產業重塑。
鏈主企業引領下的轉型升級,淬煉著橡塑產業“硬實力”。印象中“臟兮兮”“亂糟糟”的橡塑產業,在這里已呈現出另一幅模樣。
走進元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密煉車間,兩條自動化煉膠生產線有序運作,曾經需要30人的工序因智能化降至10人,同樣減少的還有九成以上的粉塵和熱氣污染。
“這個車間的貢獻不止于此。”元創科技辦公室主任王永躍介紹,其最大的意義在“共享”。三門眾多橡塑中小企業無力支付先進密煉設備,而即將建設的兩條產線將解決全縣近50%中小企業的煉膠需要。
類似的“共享”車間,在三門還有2個。近年來,三門市場監管局依托鏈主企業,建立縣域公共密煉中心,不僅解決了高排放問題,原料加工質量提升也推動著整個產業的質量變革。
除了賦能生產環節,鏈主型企業不斷向產業上游延伸,降低產業集群的成本。今年一季度,當地最大的橡塑企業,浙江三維橡膠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工業用布項目正式投產。
橡塑行業雖是傳統制造業,但上游卻是新材料。隨著該項目投產,三維橡膠已經具備了丁苯膠與工業滌綸絲的供應能力,這兩者材料都是行業必需品。
這讓三門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橡塑產業鏈——原材料波動曾是產業發展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更穩定的上游,更低的成本,讓我們能夠投入更多精力優化生產環節。”當地某小型橡塑企業說。
標準化,是橡塑產業發展的軟實力。據統計,截至目前,三門橡塑企業共參與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達90余項。
“一流企業做標準”已成共識。東海橡膠有限公司作為一家年產值僅3億的企業,卻主導制定了交通錐、彈性交通柱和彈性分隔欄三項“浙江制造”標準。作為行業龍頭,三維橡膠共參與了41項行業標準制定,其中7項為第一起草單位。
“這樣的行業引領力,讓三門橡塑在與其他橡塑產業集群中占得先機。”楊群介紹,為推進企業產品標準化,2021年三門縣成立橡塑產業聯盟,制定三門縣橡塑產業團體標準,推動橡塑產業品牌建設。在標準建設推動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截至目前三門橡塑產業共有商標298個,專利731件,其中發明專利76件。
鏈主引領,軟硬兼備,三門改變了“黑色橡膠”印象。“在鏈主企業帶動下,我們的橡塑產業高質量發展有起色,但仍在起步階段,接下來,我們要通過引領帶動作用,做強腰部企業,讓橡塑產業繼續向綠色低碳、先進高端切入。”三門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說。
“在山區26縣當中,規模能達百億的產業集群不多,而這恰恰是衡量山區縣發展質量與后勁的重要標準。”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呂淼表示,三門橡塑產業再次印證了,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生產模式,“能夠通過轉型升級,做大做強現有產業基礎,是山區26縣形成支柱型特色主導產業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