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非政府組織平行論壇的契機下,由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UN-ESCAP)與來自瑞典的可持續產品的設計平臺Solaris Community主導、中國官方合作伙伴商道縱橫支持的“向洋而生”海洋塑料垃圾設計展在昆明亮相,開啟了中國巡展之旅。
“向洋而生”海洋塑料垃圾設計展
此次展覽誕生于聯合國亞太經社會主導的Closing the Loop項目框架之下,立足于海洋回收塑料的循環再利用議題,匯聚國際著名設計師的精彩構思和獨特創意,完美結合先進的3D打印技術,將廢棄塑料轉化成為藝術品,通過設計與藝術為海洋垃圾治理提出了新靈感。展品包含吊燈、飾品、織物等多種類型的生活家居品,兼具潮流、環保、實用于一體,促進了跨界融合及可持續的循環經濟模式,并有效推動建立了全球化綠色供應鏈的范式。
海洋與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根據聯合國數據,全世界有超過30億人依賴海洋和沿海資源維持生計;海洋通過洋流、碳匯等機制調節全球氣候,同時儲存了地球上約93%的CO2、吸收人類活動每年碳排放的大約三分之一,對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有關鍵影響;海洋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系統,占據著90%以上的地球棲息空間,目前擁有已知物種約25萬種,而仍有三分之二的海洋物種未被識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海洋生物多樣性對于健康地球和社會福祉起著關鍵的作用。
海洋的健康與人類的健康唇齒相依。然而,海洋塑料垃圾正在威脅海洋生態系統,海洋生態保護刻不容緩。塑料是人類活動的特殊產物,根據麥克阿瑟基金會數據,全球每年有800萬噸塑料垃圾被傾倒進海洋,預計未來20年全球塑料需求將翻番,塑料回收行動展開40多年來,每年只有14%的塑料被回收利用。
塑料再生顆粒
為了提升可持續產品開發設計的效率,Closing the Loop項目與Solaris Community平臺整合了升級再造價值鏈上的相關方,將更多的生態創新從科學實驗室帶到人們的生活中。海洋塑料垃圾經由收集后,由當地的漁民和社會企業進行收集、分類、登記、清洗和粉碎;而后進行測試和生產,升級成多用途的粒狀材料:顆粒用于塑料注塑和3D打印,而紗線可用于服裝等任何使用優質聚酯紡織品的場景。不同于簡單地妖魔化塑料,本次展覽上的多樣化家居藝術作品重新定義了廢棄塑料,通過設計延長了塑料的生命周期,阻斷了流向海洋的污染路徑,呈現出塑料再生的潛力以及循環經濟的獨特價值。
3D打印配飾
珊瑚脈動
海洋塑料液態織物
“讓美回歸美,設計的力量讓美實現了循環。希望這個展覽在讓觀眾感到驚艷的同時,還能夠引發人們對可持續生活方式的一些思考”,“向洋而生”海洋塑料垃圾設計展的聯合策展人、商道縱橫合伙人、副總經理郎華女士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減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衣食住行消費中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沖動,選擇更節能環保的產品,使用產品過程中節約資源、不浪費、積極參與回收。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循環生活藝塑家’。”
觀眾就展品進行交流
本次展覽不僅網羅了全球頂級設計師的作品,還征集并展出了來自北京服裝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生態設計研究所、社創品牌“抱樸再生BOTTLOOP”等為代表的中國本土優秀設計作品。通過藝術間的深度交流與碰撞,推動中國和全球海洋生態治理及可持續循環經濟的實踐發展。
來自本土的回收塑料創新產品
北京服裝學院:海灘廢物再造設計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生態研究所學生作品
抱樸再生BOTTLOOP:“碳”幕T恤、“來自海洋的禮物”、輕盈4用托特包
中國一直積極履行保護海洋承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均要求協同推進海洋生態保護,打造可持續海洋生態環境,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此次展覽在中國落地,是對“推進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這一目標的積極響應,也希望凝聚共識與合力,讓更多的人參與保護海洋生態的行動。
聯合國亞太經社會Closing the Loop無塑海洋倡導伙伴張小斐呼吁保護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