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上流傳著一個“中國人特有buff”,其中“攢塑料袋”一項,被網友們集體驚呼“快把我家攝像頭拆掉”!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攢塑料袋呢?
這一行為不分男女老少,只要媽媽輩來家里住上十天半個月,你就會收獲一個塞滿了塑料袋的柜子或房間。而這一切,已經開始在90后、00后身上上演了。此前有個熱搜,“第一批90后開始收破爛了”,年輕人精致小資的現代生活中,同樣囤積著各種塑料袋。
這也說明,攢塑料袋并不是單純源于老一輩的“貧窮記憶”——因為過過苦日子而特別節儉,這屆年輕人“斷舍離”起來可毫不手軟,也并不是都站在要做環保的道德高地,卻總是忍不住將干凈的塑料袋打包收納起來。
網友們從攢塑料袋中得到的,甚至還有哲學層面的思考。
前段時間,北大網紅李雪琴在一檔節目中談及“人生規劃”,認為“人生就像攢塑料袋,不管什么外賣袋、買菜袋、買衣服袋,我都攢起來。當有一天,有個東西你不知道用什么裝的時候,打開你攢塑料袋的柜子,總有一個袋適合你?!?/p>
“人生就是走在撿塑料袋的路上”,這句話戳中了年輕人“收破爛”的心情,被送上熱搜。
這時候,就有許多小伙伴好奇了,外國人就不攢塑料袋嗎?攢塑料袋到底是靠什么群體性心理在驅動呢?
換個角度想,或許,攢塑料袋,因為中國人就是全球工業時代里的一股清流呀!
塑料袋的濫觴
大家之所以會覺得,攢塑料袋是刻在中國人DNA里事情,因為從小開始,就能見到父母們有意識地多次重復使用塑料袋。這其中既有物質匱乏年代的時代烙印,也有不愿浪費“物盡其用”的中式生活哲學。
而在塑料袋的老家——西方現代國家,使用起塑料袋來那才叫一個狂歡,人們一度將便利、低廉的塑料袋視為20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在50年前,塑料袋都是一件稀罕物。1933年,英國北威奇的一家化工廠意外地制造了聚乙烯,最初被秘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后來,工程師斯滕·古斯塔夫·圖林認為當時商店普遍使用的紙袋導致成噸的樹木被砍伐,于是發明了塑料袋。
今天我們使用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塑料袋,則是由瑞典大提琴公司在1965年發明的,具有輕盈、可塑、堅固等特點,并且比紙袋的生產成本更低,能為零售商節省了不少錢。
在塑料袋首次推出后,它們在商店員工中并不受歡迎。靜電會導致袋子粘在一起,這意味著員工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包裝貨物。架不住塑料公司開始積極推銷其產品,雜貨店和百貨公司很快就意識到塑料袋更堅固、更便宜。于是在1965年,塑料袋在歐洲很快開始取代布袋和紙袋。1979年,塑料袋已經控制了歐洲80%的袋子市場,并被廣泛引入美國。
1982年,美國最大的兩家連鎖超市Safeway和克羅格也開始改用塑料袋,更多的商店紛紛效仿。
直到1997年,水手查爾斯·摩爾發現了大太平洋垃圾區,堆積著大量的塑料垃圾,威脅著海洋生物,塑料袋對生態環境的威脅才開始引發廣泛關注。
2002年,孟加拉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施塑料袋禁令的國家,此前塑料袋對該國排水系統堵塞,導致了災難性的洪水。隨后,全球其他國家也開始跟隨,尋找重復利用塑料袋、環保替代品等方法。
有國外媒體的數據顯示,美國人每年使用1000億個塑料袋,丹麥人平均每年使用四個塑料袋。所以,其他國家同樣能看到酷愛攢塑料袋、改造DIY的身影。
比如他們會將塑料袋改造成跳繩、燈具,作為寵物垃圾袋等,以重復使用。對了,他們也會將塑料袋塞在家中各種空間里,有博主夸張地表示,誰能找到一個絕妙的存儲塑料袋的方法,就能得到諾貝爾獎。這些都說明了,儲存塑料袋是一個全球性難題。
攢的不是塑料袋,是文化
塑料袋如今已是全球無所不在的產品,年產量達1萬億。它們可以出現在幽暗的海洋深處,從珠穆朗瑪峰頂到極地冰蓋,造成了一些重大的環境挑戰。
而從塑料袋的起源中不難發現,這一制品全球泛濫,主要有兩個原因:
1.工業規模化制造的供應鏈。塑料袋生產方便、成本低、利潤空間大,獲得了塑料廠商、零售商、百貨公司的聯手推廣,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塑料袋廣泛使用對環境的影響是災難性的,消費者被推動著擁抱塑料袋,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到本世紀初,放棄了傳統的紙袋。
2.發達國家低端制造轉移的連鎖反應。塑料制品等產業被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比如中國就是從改革開放之后,大規模地從國外進口乙烯裝置,在全球市場中形成了塑料制品的比較優勢。產業轉移讓塑料制品得以低成本、高產量地快速在全球范圍內覆蓋。
這時,大家想必已經發現了,塑料袋的泛濫,并不是中國原創的“現代化問題“。反而,由于中國人普遍惜物、減少浪費的心態,在龐大的人群基數之下,不僅沒有像其他發達國家那樣形成類似的環境危機,還很快就進入了戰略性調整階段。
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
1.塑料制品行業的質變。中國塑料包裝材料從量到質,發展得很快。從1990年產量高速增長,到新千年相繼發布了多項塑料行業的法律法規,推動塑料產品向可降解、無害化轉變,轉型升級稱得上迅速。
2.惜物以養德的中華智慧。塑料袋在中國沒有被不停地購買、任意地浪費,反而是重復利用、用心收藏。早在西周時期,《周易》中就曾提到,“節,亨,苦節,不可貞”,認為節制可致亨通,但過分節制也不可取,主張理性地看待物質生活。比起一味追求過剩、超前的消費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中“儉以養德”的概念,也讓祖輩們在無意之間消弭了一部分工業現代化的負面影響。
3.當代年輕人的自信與自省。有學者認為,全球資本主義現代化帶來的工業文明,走的是一條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道路。而中國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在還未完全實現現代化的時候,就開始了對生態困境與新文明的思考與探索。其中,當代年輕人也沒有對西方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盲目模仿,所以才能出現“90后00后開始收破爛”“攢塑料袋”的有趣畫面,這不正代表著一種綠色、生態的新消費文化嗎?
不得不承認,工業化極速發展的時代,也是產能嚴重過剩的時期。當地球要求人類不再追求數量增長,當產業資本擴張走到盡頭,也意味著要找到全新的方式去推動產業升級。
在這個過程中,或許中國幾千年農耕文明的發展中,那份人與自然共生的DNA,催生了“攢塑料袋”的我們,也是在為人類的未來積攢變革的力量。